_DSC8021.JPG

【柿子日報記者李玲/台南報導】先生是一位47歲男性,發燒、畏寒已一週並伴隨有關節疼痛情形,診所就診多次無改善轉診至本院住院治療。病史詢問時發現病人在發病前10天曾至澎湖旅遊,身體檢查在右側小腿發現0.5公分左右焦痂 (圖一),實驗室檢查顯示白血球增加合併肝指數異常,胸部X光顯示雙側肺部浸潤,因高度懷疑是恙蟲病,在通報疾病管制局後給予四環黴素藥物治療,發燒情形在治療第二日已改善,胸部雙側肺浸潤後續追蹤也明顯改善,疾管局報告診斷為恙蟲病。

_DSC8023.JPG

_DSC8024.JPG

古時候居住環境多草叢容易被恙蟲叮咬而罹病,故常用無恙為問候語,恙蟲病又稱叢林性斑疹傷寒。恙蟲病於世界分布廣泛,由日本本州北端往南延伸是澳洲北部,往西延伸至巴基斯坦,呈現恙蟲病三角區域,台灣也位於其中。過去文獻回顧發現東南亞國家恙蟲病血清陽性盛行率為9.3~27.9%,台灣2010~2019年統計顯示每十萬人口發生率約1.87。全年皆有病例發生,一般由34月開始上升,67月達到頂峰,910再出現第二波流行 (圖二)。流行縣市尤其以離島及山區縣市 (金門縣、澎湖縣、花蓮縣、台東縣、南投縣) 人數較高。

_DSC8025.JPG

_DSC8026.JPG

恙蟲病的感染原是恙蟲東方體 (Orientia tsutsugamushi),傳染途徑需透過節肢動物恙蹣為媒介。感染恙蟲東方體的恙蹣會經由垂直感染給後代,孵化的恙蹣幼蟲喜歡爬行於地面或停留於草叢中,人們在偶然暴露於這些環境而被具有傳染性的恙蹣幼蟲叮咬,經由其唾液使人感染恙蟲東方體。經過1-3週的潛伏期,通常是9-12天,患者會出現猝發性發燒,畏寒,頭痛,肌肉或關節疼痛,也可能出現結膜充血及淋巴結腫大情形;約20-50% 病人在發燒後4-5天後會出現皮疹;約50-80% 的患者可在恙蹣幼蟲叮咬處發現潰瘍性焦痂

_DSC8027.JPG

_DSC8028.JPG

恙蟲病引起的臨床症狀與其他病毒性感染疾病類似,初次就診時若無仔細病史詢問及身體檢查,恙蟲病往往被忽略。因為恙蟲病是屬於第四類法定傳染病,若臨床懷疑是恙蟲病時,須通報疾病管制局,透過分子生物核酸檢測,及間接螢光抗體法做診斷。

_DSC8029.JPG

_DSC8030.JPG

_DSC8031.JPG

恙蟲病的治療主要是使用四環黴素類抗生素,若不能接受四環黴素 (如孕婦),可使用新型紅黴素,特別是恙蟲病可導致間質性肺炎、急性呼吸窘迫、腦膜腦炎..等嚴重併發症,未及時治療死亡率可達 12%,即早診斷並投藥治療,死亡率可降至約1.5%

_DSC8032.JPG

_DSC8033.JPG

_DSC8034.JPG

恙蟲病並不會直接由人傳給人,對於恙蟲病的預防方法主要是避免被具感染性恙蹣幼蟲叮咬,在從事山區休閒活動時,盡量穿著長袖衣褲、靴子及手套,於皮膚裸露部位可使用政府核可之防蚊藥劑;其次,若日後發病就診時,應主動告之醫師旅遊史,以利早期診斷,及早治療,減少併發症及死亡率。

1.jpg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
    柿子日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